Sariputta | Suttapitaka | 睒摩賢者本生經 Sariputta

睒摩賢者本生經

Suvaṇ­ṇa­sā­majā­taka (Ja 540)

[菩薩═仙人子]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扶養母親之一比丘所作之談話。然而,
住於舍衛城之都城有十八俱胝財產之豪商家有一兒子,受兩親極為寵愛。彼某日登
上高建築物之廣間,開窗下望街道,見諸眾人手中持香及花鬘,前往祇園精舍聞法,

69 此事停留於彼眼中。彼自思考:「自己亦將前往。」彼持香及花鬘向精舍出發而行,
並向僧團布施衣物、食物、飲物,向世尊供養香、花鬘等物後,坐於傍側。──彼
聞法已,知愛欲有惡果,出家有善果,彼於眾人離去後,向世尊祈求出家。「無兩親
許可者,如來等不使出家」,彼被加是言,由歸家後,七日之間發願絕食,漸能使兩
親滿足同意,於是再來願求出家。世尊附以一比丘使彼出家。彼出家受非常之所得
與尊敬,彼受師尊 2 與和尚 3 之中意,受具足戒 4 後五年之間會得諸法。彼思:「自
己居於此處頗受煩累,此對自己為不相應。」彼入森林中住居,思欲徹修內觀;彼由
師尊之處得來修行之具,赴某邊境之村,住居於森林之中。然彼在其處開始內觀之
本生經十一 一
--------------------------------------------------------------------------
小部經典十六 二
行後十二年,雖然專心努力,但仍不能使之成就。一方,兩親依時間經歷,形成貧
窮。為其耕種田地,參與其商賣諸人謂:「此一家無有督促
耶?」「法友!汝勿問其一家之狀況為宜。」「彼為如何?尊者! 」「法友!其一家只有
一子,然信佛法出家。彼出家以來,其一家之財產全無,今兩親二人陷於最可憐之
狀態,巡迴於各處乞食。」彼聞此言,不能依舊木然無動於衷,眼中充滿淚水,開始
哭泣。「法友!為何哭泣?」「尊者!些二人乃我之兩親,予為此二人之子。」「法友!

70 汝之兩親為汝而到達破滅,汝應前往扶養兩親。」彼自思考:「十二年間雖然專念努
力,自己終於不能修得道果,自己難以勝任。出家對自己為何?為在家者,扶養雙
親,多行布施可成往天國之人。」於是將彼森林之住居,委於長老,次日出發。次第
前進,距舍衛城不遠之處,到達祇園之後側精舍。彼處之路二岐,一向祇園,一通
往舍衛城,彼立於彼處自思:「應於最初會見雙親耶?或應見十力尊耶?」「自己未嘗
得見雙親,由來已久,然今後接近佛之相好,則為甚難。今日先拜等正覺者聞法,
明日晨朝再會雙親。」如是不採取行往舍衛城之道,黃昏時候入祇園而來。
是日之晨朝,佛觀察世界,看出此出家子之根機,於彼來時說「扶養母親經」 5,
讚嘆父母之德。彼立於比丘之後端聽聞法語,彼思:「自己如為一在家者,思考或能
為扶養雙親之事,雖然如此,而世尊曾言雖為出家之子,亦能為救助之事。前時自
己離世尊而去,則如此出家之事,即歸於有缺;然而今不為在家者,仍為出家者扶
養雙親。」於是彼持籌 6 而行,得籌食與籌粥;彼覺此十二年間,於森林中獨住,實
是具有罪惡之感。彼晨朝到達舍衛城,彼思:「如是,最初應得粥而來耶?抑或先會
見雙親耶?」在貧窮徹骨之人面前,空手而見是為不當,彼於得粥之後,來至雙親原
來家之入口。而雙親得粥步行巡迴,向家之對側之壁處,彼見彼等往坐。彼心中悲
痛,滿眼含淚,立於距雙親不遠之處,雙親雖然見彼,但未注意。彼之母親思唯:
本生經十一 三
--------------------------------------------------------------------------
小部經典十六 四
「此人必為求食而立。」母云:「尊者!予等無物奉與貴君,請往他處而行。」彼聞其
言,胸中滿溢悲哀,更加增大,眼淚充滿,尚仍立於彼處,雖然二次三次言說,仍
滯立不動。於是其父向母親曰:「汝往觀察,彼為汝子亦未可知 7。」母親立起前往,
而彼女判知是彼子,仆倒臥於彼之足前而泣;父親亦來彼處一同悲泣,誠可憐愍之

71 狀。彼亦因見雙親而不能維持平靜,珠淚滾滾而流,然而彼堪忍悲痛,安慰雙親云:
「請勿憂心!予扶養雙親。」彼使雙親飲粥,坐於傍側後,再持所得之物前來使食,
而後為索自己之食而出發,而於兩親之處歸來,再行進食。食事之事一切辛勞而為,
更在其近處作一住居。彼爾來如此情狀扶養雙親,彼為自己所得每十四日 8 分配之
食物,分與雙親,自己食巡迴行乞所得之物;為雨安居所得之某種食物,亦皆奉養
雙親。雙親用舊之布,縫補修繕,染改以為自己使用。──然因得之日少而不得之
日多,彼之下衣、上衣皆甚為粗惡。
如此彼扶養雙親之後,身體瘦細,漸次蒼白,因此,朋友與親知等詢問:「法友!
以前貴君之身體色艷美輝,今則漸漸蒼白,究竟是否有病?」彼云:「非也,法友!
予未有病,然而具有障礙。」於是使之聞其全部始終之事。「法友!世尊不許由信者
所得布施之物,浪費成為無有。君由信者取得布施之物與在家者為不適合。」彼聞法
友等之言滿感恥辱。、彼等雖言如此,心猶不足,向佛告知:「世尊!某某比丘將由信
者所得布施,使至終了以扶養在家者。」佛呼豪家之子詢問:「汝比丘!汝真實由信
者所得布施使至無有扶養在家者耶?」「是為真實,世尊!」佛思讚賞彼之善行,又思
聞佛言說自身前生之行為,佛問:「汝謂扶養在家者,究竟扶養誰人?」「乃吾雙親,
世尊!」於是佛向彼著力三次而言:「是善行,善作!」而曰:「汝履我所行之道而
行。我於前生亦行此正行,扶養兩親。」彼比丘恢復元氣。佛為比丘眾所懇望,說明
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距波羅奈路程不遠,在河之此岸有一獵師村,對岸亦有一村,各各
住有五百之家族;兩村獵師之首領各有一人,互為朋友。二人年少之時,互相約束:
「若我等之中,一方生女而一方生男,則使其二人結婚。」如是此岸之村所住獵師首

72 領之家生下一子,其子生時,彼以黃麻 9 之布包裏,故命名為多庫羅[黃麻織之布];
而對岸之家生下一女,因其為對岸所生,故名之為波利迦[對岸之意]。男女二人,
非常美麗,且為金色。二人雖生於獵師之家,但皆不殺生物。其後十六歲之時,兩
本生經十一 五
--------------------------------------------------------------------------
小部經典十六 六
親向年幼之多庫羅云:「吾子!汝可伴女方之女前來。」然彼乃由梵天世界再生而來
者,為清淨之人,彼充塞雙耳云:「在家生活於予實無意義。請勿為如是之言。」父
母雖云三次,彼終不欲為。而女方幼女波利迦之父母亦云:「吾女!予等友人之子,
十分美麗,且為金色,予等思欲將汝與以彼人。」彼女同樣充塞雙耳不聞。彼女亦為
由梵天世界再生而來者。多庫羅青年密送使書與彼女云:「若欲婬事,可往其他之
家,予自己對婬事全然無有欲望。」彼女亦同樣送來使書。如是彼等雖然喜歡,但二
人仍然行取婚禮;二人並未陷入煩惱之海,恰如二人在大梵天之狀,各別住居。多
庫羅少年不殺魚類獸類,運來之肉,亦不販賣,於是兩親向彼云:「汝!汝!生於獵
師之家,而不望在家之生活,不殺生物,究欲何為?」「吾母,吾父!如聽予言,今
日予即出家。」「如是,汝等去亦可也。」言畢,即送遣二人離家。
彼等向兩親作禮而出行,沿恆伽河岸入於喜馬拉雅山地;密伽桑瑪達河由喜馬
拉雅山地流來,落入恆伽河處,彼等離開恆伽河,沿密伽桑瑪達河上溯而行。彼時
帝釋之住居,出現熱之徵候,帝釋知此事情,告毘首羯摩云:「汝,毘首羯摩!些二

73 偉大之人出家,入喜馬拉雅山地。彼等住之場所,實為必要。汝由密伽桑瑪達河距
離半拘盧舍 10 之處,為二人前往化作葉之庵及出家之必要品。」彼承諾:「甚善。」彼
一如啞躄本生譚話[第五三八]所作之狀況,整備一切之物,追逐發出不快聲之獸
類,化作唯一人行通路之小徑,然後回歸自己之住居。彼二人發現其徑,沿此到著
仙處。多庫羅賢者入於葉庵之中,見有出家之必需品:「此為帝釋與我者」,彼知為
帝釋之贈物,脫去身上衣物,上下均著赤樹皮之衣,以羚羊之皮披肩,結螺髻而為
仙人之姿;而玻利 11 亦使出家,二人修行欲界之慈悲 12 住於此處。依二人慈悲之力,
獸類鳥類亦均互持慈悲心之狀,無害他之事。玻利運來飲物與食物,掃除仙處,使
一切足用;二人共同取來種種果物而食,各各入住於葉庵行沙門之法。帝釋助彼等
似無不足。
某日帝釋觀察知此二人有眼所不見之危險,於是彼來至多庫羅賢者之前,彼此
問候,坐於傍側,為如次之言:「尊者!貴君等現危險之徵,必須儲備一看顧父母之
子。汝等應從世間之法。」「帝釋閣下!何為如是之言耶?我等在家中尚且捨去世間
之法,如見蛆虫湧現堆積可嫌之狀,今入森林出家成為仙人者,如何能為如此之事?」
「尊者!若不能為如是者,可於玻利女月經之時,用手揉肚臍。」「如是則能為之。」
本生經十一 七
--------------------------------------------------------------------------
小部經典十六 八
偉大之人 13 同意,帝釋向彼為禮,回歸自己之住居。彼偉大之人將此緣由告知玻利,
彼女於月經來時,彼用手奉操揉肚臍。爾時菩薩由神之國消失,前來再生彼女之胎

74 中。彼女十個月月滿,產生黃金色之子,名之曰「金色之睒摩」,而在山中棲住之緊
那羅女 14 等代替玻利而為乳母之工作。彼等二人洗浴菩薩後,使寢於葉庵之中,而
彼等出發前往採擇種種之果物,爾時緊那羅女等抱幼兒往諸洞窟之中,使之沐浴,
或登山頂為之裝飾種種花,以雄黃及赤砒等於額頭塗飾斑點 15,然後伴歸使寢葉庵
中。玻利歸來,使其子飲乳。
其後彼漸長大成十六歲,然而兩親仍使彼寢於葉庵之中,自己等出發往樹根採
擇種種之果物。摩訶薩自思:「某種危險之事,某時將起。」彼
而於兩親食後洗口終了後,自己方食。食事終了向兩親為禮後,受鹿群圍繞往森林
中尋求種種果物,與棲住山中緊那羅等一同採來種種果物,至黃昏 17 歸來。彼向水
甕加熱持來之水,其暖水適兩親之所好,或沐浴或洗足完了之後,持火壺來暖兩親
之身體,然後坐而令兩親食種種之果物,最後自己進食,殘餘者則留著。──彼以
如是之行事扶養兩親。

76 爾時,在波羅奈有迦夷王 18 治國。彼因對鹿肉貪欲心強,委國於母,以五種之
武器固身,進入喜馬拉雅山地,殺鹿取肉而食,來至密伽桑瑪達河。不久之事,睒
摩為取飲水到達汲水之場 19;彼處因發現鹿之足跡,王用摩尼珠色之小樹枝造一小
屋,取弓搭以毒箭,隱匿於彼處。摩訶薩於黃昏持種種果物而來,將置於仙處之中
後,向兩親為禮云:「浴水之後,予往持飲水」,彼取甕,由鹿群圍繞,彼使二鹿結
而為一,於其背上負載水甕,以手支援,往河之汲水之場而來。王仍立於小屋之中,
見彼等如此作為前來,王思:「予自己十分長久期間步履巡迴,然未嘗遇有人類,究
意彼為神耶,抑為龍耶?自己如接近於彼往問,如為神則將升騰入於空中,如為龍
則潛入地中。然而自己非任何時常住於喜馬拉雅山地之故,不久將歸波羅奈,如是
大臣等將向自己詢問:倘大王!究竟住於喜馬拉雅山地觀見某種珍奇之物耶?」於
是自己回答:『予曾見如是之活物。』『彼究為何物?』彼等如是詢問,而予如云不
知,彼等將嘲笑自己;因此予射彼使其力弱,將為詢問以觀。」如此,彼鹿等先下河
飲水而上岸,菩薩具德行大長老之狀,緩慢下入水中,而心靜氣爽之後,再行上岸,
著樹皮之衣,被羚羊之皮於一方之肩,持起汲滿入水之甕,拭取水滴,負載於肩頭。
──彼時,王見「今為射時」,王竟放射塗毒之箭,射中摩訶薩右面肋窩,箭向左之
肋窩貫通。知彼被射之鹿等,恐怖而逃,然而黃金之睒摩雖然被射,但無論如何,
亦不使水甕跌落 20,心中堅強忍耐支持,徐徐的放下。彼取除砂土,堆積水甕之後,
觀定方位,頭向兩親居住處之方向,於銀板色之砂上恰如黃金像之形狀橫臥下去,

77 心中仍然堅強忍耐支持云:「予在此喜馬拉雅山地,自己無有所謂敵者,對其他任何
人亦無所謂具有敵意。」彼由口中吐血,不見王之方位唱偈:
一 爾為何人心狂亂 以箭射吾運水者
剎利婆羅門吠舍 隱匿射吾爾誰人
彼如是云,更為指示食肉之不適而唱偈:
本生經十一 一一
--------------------------------------------------------------------------
小部經典十六 一二
二 吾之此肉不得食 吾之皮亦不見利
然而汝有何理由 汝為此思而射吾
彼唱第二之偈,希望知其名等而問彼:
三 汝為何人誰之子 吾將如何稱名汝
我今問爾爾當語 如何射吾爾隱匿
王聞此語自思:「此男為吾塗毒之箭射倒,然彼對吾不罵不非難,完全以撫慰吾
心臟之狀,對吾親切談話。予應前往彼處一見。」於是王出發而往,立於彼前云:
四 吾為迦尸國之王 迦夷王名人能知
吾因欲故棄國政 搜索鹿肉吾彷徨
五 吾之弓技最優秀 名聞國內臂力優
凡有來吾射程中 那伽遇吾將難免

78 彼如此讚揚自己之力後,問菩薩之姓名家世:
六 而爾今為誰家子 吾將如何稱名汝
汝自之名父之姓 姓名對吾可善述
摩訶薩聞此自思:「若自己言說為神,為緊那羅,或為剎

80 彼聞王語,忍耐非常之痛苦,由口中吐血云:
一七 吾之兩親皆共盲 居深林中吾扶養
吾為二人故運水 來此密伽桑瑪達
彼如此云後更關心兩親之事,歎息而言曰:
一八 彼等如有幾許食 將可延長六日命
然若將不得此水 予思彼等果將死
一九 吾之苦痛非為死 此為常人終得事
然吾不得見吾母 此為勝彼之苦痛
二○ 吾之苦痛非為死 此為常人終得事
然吾不得見吾父 此為勝彼之痛苦
二一 我今哀憐吾之母 整夜無眠將悲嘆
或於夜半又後夜 雙目淚流如河水
本生經十一 一五
--------------------------------------------------------------------------
小部經典十六 一六
二二 我今哀憐吾之父 整夜無眠將悲嘆
或於夜半又後夜 雙目淚流如河水
二三 有限之力為服侍 吾之足音希得聞
睒摩吾子!聲歎息 彼等深森將彷徨
二四 盲者兩親不見吾 生命遂之即捨去
此第二箭穿吾胸 使吾胸中成攪亂

81 王聞彼之悲嘆,自思:「此可貴之梵行者,立正法扶養兩親,今雖陷入如此苦痛,
尚為兩親歎念。予對如此有德之人造下罪業,究竟如何安慰此人為宜?予陷入地獄
之時,予之王位又有何益?予將如此人扶養之狀,扶養其兩親,如是則彼死而未死。」
王決心云:
二五 吾聞汝言甚悲嘆 睒摩!爾為美容姿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彼等於深林
二六 吾之弓技最優秀 名聞國內臂力優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彼等於深林
二七 鹿之殘食樹根實 吾將繼續索樹實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彼等於深林
二八 睒摩!汝之林何處 父母所在彼之林
扶養彼等吾如爾 吾將護養如爾身
如是摩訶薩云:「甚善,大王!如是請扶養予之兩親。」彼向王指示道路云:
二九 大王!吾之頭臥方 此之小徑通彼處
半拘盧舍沿此行 彼處兩親之住居
為我父母所在地 爾去此處為扶養

82 如此彼告王道路後,依對兩親強烈之愛情,堪忍如此劇烈之疼痛,合掌祈願請
王扶養兩親,而又言曰:

三○ 迦尸王!汝得榮耀 願汝行汝真實道
吾之父母已成盲 扶養彼等於深林
三一 吾今向爾雙合掌 迦尸王!爾得榮耀
使吾父母聞吾言 吾今向汝語敬意
本生經十一 一七
--------------------------------------------------------------------------
小部經典十六 一八
王云甚善,與以承諾。摩訶薩頌送敬意之詞後,失去意識。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二 語此將終彼睒摩 彼具青年之美姿
毒素之故失意識 彼於此處陷失神
彼既以非常多之話,不顧絕息而語,今為其毒之力,使生存之根本要素、意識、
內臟器官被侵犯,為此於向來所云之言終絕,閉口瞑目,手足硬直,全身為血所溼。
王思:「此人於今以前與予交談,現在究竟成何狀況?」彼窺視彼之呼吸,氣息早已
斷絕,王見其身體硬直,停止呼息,悲痛難耐,兩手擊打頭上,揚大聲悲泣: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三 彼者具慈悲 彼王甚歎惜
吾不知老死 今日始得知
三四 吾見睒摩死 知死無不訪
彼為毒所侵 吾更將反省

83 三五 當彼今日死 毫無誹謗語
吾將陷奈落 必定陷彼處
三六 此時為惡行 幾久亦不善
作惡於居村 人將多難彼
無人林之中 誰將來謗吾
三七 若村少人集 惡業將記憶
無人林之中 誰將記憶吾
爾時神之女巴護索達梨住於香醉山,由此七生以前彼女曾為摩訶薩之母,因對
子之愛情,常觀察護持菩薩,然恰好其日彼女陶醉於神之幸福,未曾觀護於彼──亦
云行諸神之集會──。女神於彼失意識之時自思:「吾子究為如何之狀?」觀察而得
其事。「迦夷王用毒箭射吾之子,仆倒於密伽桑瑪達河岸砂洲,彼王正大聲哭泣。
──若自已不往,則予子黃金睒摩即原地死於彼處,彼王之心臟亦將張裂,睒摩之

84 兩親亦無持來飲水之人,渴盡而死;然予如往,則彼王持飲水之甕往兩親之處,而
聞兩親之言伴二人來其子之處,於是予與彼等以為誓言,和解睒摩之毒,如是則予
子生命將為取回,兩親之眼將與恢復,而王聞睒摩正法之教,歸後行大布施,成再
本生經十一 一九
--------------------------------------------------------------------------
小部經典十六 二○

生天國之人。是故予將出發往彼處一行。」如是彼女飛來至密伽桑瑪達河岸,立於空
中隱其姿與王對話。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三八 香醉山之上 女神消姿來
為以憐憫王 此處宣此偈
三九 大王爾犯罪 爾為不應為
無辜父母子 一箭害三人
四○ 如何吾教爾 如爾得善趣
二人之盲者 如法林扶養
如是思與行 汝將有善趣
王聞女神之言:「予扶養此者之雙親,而必往天國。」彼如是信,「如王位又有何
益,予扶養彼等。」彼為堅固之決心。強烈悲泣之彼,其悲痛緩和,彼沉思黃金睒摩
已死,彼以種種之花供養彼之身體,降注撒水,右繞三次由東西南北禮拜四方後,
持其供養之水甕,心情沉重依然,指向東方之方位而去。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四一 彼者具慈悲 彼王甚嘆彼
手取盛水甕 出行往東方

85 彼王原具有強力,持水甕至仙處毅然而行入,來至多庫羅賢者之庵入口處。坐
於其中之賢者聞彼之足音:「此非睒摩之足音,究竟為誰?」彼問而唱二偈:
四二 此為何人之足音 此處來者為何人
此非睒摩足之響 貴身!汝究為誰人
四三 睒摩步履安靜進 安靜運足入庵門
此非睒摩足之響 貴身!汝究為誰人
王聞此言思考:「若自己不言是王,若言貴君等之子為予所殺,此人等怒,使予
蒙受殘酷之言,如是予對彼等發怒,使彼等受苦。此於予不宜。──然云予為王,
則無不怖者──故寧說為王。」於是置水甕於飲水之置場,立於葉庵之入口云:
四四 吾為迦尸國之王 迦夷王名人能知
吾因欲故棄國政 搜索鹿肉吾彷徨
本生經十一 二一
--------------------------------------------------------------------------
小部經典十六 二二
四五 吾之弓技最優秀 名聞國內臂力優
凡有來吾射程中 那伽遇吾將難免
賢者對彼歡迎云:
四六 大王!善 24 來 尚未將歡待
君王爾到來 遍知此處物
四七 鎮頭迦與毘雅羅 迦斯瑪黎、末麼迦
諸樹果小其數尟 請王食其最優者
四八 由山洞 25 窟水運來 此為清冷潔淨水
大王!若欲飲用水 可由此水爾受用

86 由彼如此之狀,被歡迎之王自思:「由最初開始即說彼之子為予所殺,則不適
當,予作不知之狀,由最初談話。」彼王云:
四九 森林盲者不見物 誰為爾等運果來
實吾思此正供養 明目之人之所為
賢者聞此語:「大王!非吾等採來果物,乃吾等之子持來者。」為顯示此事唱次
之二偈:
五○ 生門春年少吾睒摩 身不過巨美容姿
彼髮甚長紺青色 其髮更為有捲縮
五一 實彼採來諸樹實 持水甕行由此處
彼往河邊可運水 予思不久將歸來
王聞此云:
五二 睒摩已被吾射殺 服侍汝等依彼力
美麗姿容之少年 汝等所語彼睒摩
五三 彼之髮長紺青色 其髮更為有捲縮
彼之睒摩血塗髮 為吾射殺橫倒臥
然而由此賢者之處距離不遠,有玻利迦之庵;彼女坐於彼處聞王之言,欲知發

87 生之事,於是依賴綱繩來至多庫羅賢者之處云:
五四 多庫羅!汝如何思 予聞睒摩被殺言
睒摩被殺吾聞之 使吾胸襟戰慄擾
本生經十一 二三
--------------------------------------------------------------------------
小部經典十六 二四
五五 如彼阿說他 26 幼樹 其芽為風所打斷
睒摩被殺吾聞之 使吾胸襟戰慄擾
於是賢者向彼女教示云:
五六 睒摩遭遇迦尸王 密伽桑瑪達河畔
王怒之故以箭射 吾等未能糾其惡
玻利云:
五七 吾等久望此愛子 扶養森林吾盲等
吾之獨子今被殺 如何吾胸不戰擾
多庫羅賢者云:
五八 吾等久望此愛子 扶養森林吾盲者
吾之獨子今被殺 賢者等說念無瞋
如斯云已,二人兩手捶胸,讚嘆摩訶薩之諸德,起大悲痛。於是王勸慰彼等云:
五九 聞此睒摩被殺言 爾等讚嘆彼之德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汝等於深林
六○ 吾之弓技最優秀 名聞國內臂力優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汝等於深林
六一 鹿之殘食實樹根 吾將繼續索樹實
吾為諸事成辦者 扶養汝等於深林

88 二人與彼語云:
六二 大王!此與法不合 此事我等不相應
爾為吾等之君王 吾等汝足將為禮
王聞此非常喜悅,彼思:「此實珍奇稀有,如此於吾之犯罪而對予不但無有冷酷
煩言,尚來迎吾。」彼唱偈言:
六三 獵夫!汝等語理法 吾受爾等之敬意
若然爾為吾等父 玻利迦!吾等之母
二人合掌祈願:「大王!貴君而為予等工作,此不合義理,但為予等請為取杖之
先導,伴我等往彼處,請會見睒摩。」於是唱二之偈:
六四 迦尸王!汝得榮耀 願汝得享繁榮果
本生經十一 二五
--------------------------------------------------------------------------
小部經典十六 二六
吾等向爾雙合掌 導往吾等睒摩邊
六五 臥倒彼之兩足轉 摩擦彼之清淨面
吾等等待自之死 逝時到來將等待

89 彼等如此交談之中,太陽已經西沒。於是王自思考:「若予今伴此人等前往彼
處,此人等見彼,為子之死,心臟張裂,如此三人死去,予必墮入地獄再生;因此,
予不能伴此二人前往彼處。」於是唱四之偈:
六六 內食巨獸群之林 所見之處如蒼穹
彼處睒摩被殺臥 如同月之墜地上
六七 肉食巨獸群之林 所見之處如蒼穹
彼處睒摩被殺臥 如同日之墜地上
六八 肉食巨獸群之林 所見之處如蒼穹
彼處睒摩被殺臥 塵土塗蓋被其身
六九 肉食巨獸群之林 所見之處如蒼穹
彼處睒摩被殺臥 爾等仙處且止住
然彼等顯示於肉食獸類等不存恐怖而唱偈:
七○ 假令彼處有幾百 幾千幾億將有之
森林雖有肉食獸 吾等毫無恐怖心
王不能阻止彼等,執彼之手伴往彼處。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一 如是彼王伴盲等 迦尸王入深林中
王執彼手往彼處 睒摩被射之處行

90 王導引彼等立於睒摩之前教示云:「此貴君等之子。」於是父抱其頭於胸,母握
其足,坐而悲歎。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七二 仆臥塵土所塗蓋 27 其子睒摩被棄去
如同月之墜地上 深林之中見彼臥
七三 仆臥塵土所塗蓋 其子睒摩被捨棄
如同日之墜地上 深林之中見彼臥
本生經十一 二七
--------------------------------------------------------------------------
小部經典十六 二八
七四 仆臥塵土所塗蓋 其子睒摩被捨棄
深林之中見彼臥 悲歎哭泣憐不耐
七五 仆臥塵土所塗蓋 其子睒摩被棄去
舉腕揚聲為呼叫 此實空虛不相應
七六「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今甚深入眠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七七 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今甚深入醉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七八 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今甚深怠惰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七九 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今甚深發怒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八○ 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今甚深驕傲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八一 睒摩!爾之美姿容 爾之心炙失去耶
今日如斯爾死逝 汝何無語[臥此方]
八二 吾等螺髻繞亂穢 誰人今將為調整
汝侍吾等之盲者 此為睒摩死之果
八三 今後持帚有誰人 吾等仙處將清掃
汝侍吾等之盲者 此為睒摩死之果
八四 今有誰人為冷暖 以水將使吾等浴
汝侍吾等之盲者 此為睒摩死之果

91 八五 樹根樹果誰人採 今使吾等不得食
汝侍吾等之盲者 此為睒摩死之果」
如是彼之母親十分悲泣,擊手於胸上,思其臨終苦痛之情,彼女不斷思考:「予
子甚苦,為毒而失去意識,予將為誓言使予子之毒消去。」彼女為發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八六 仆臥塵土所塗蓋 其子睒摩被捨棄
本生經十一 二九
--------------------------------------------------------------------------
小部經典十六 三○

此母見子胸中痛 嘆子解毒宣誓言
八七「睒摩依此真 若前行正法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八八 睒摩依此真 若前行梵行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八九 睒摩依此真 若前真實語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九○ 睒摩依此真 扶養彼父母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九一 睒摩依此真 族之長上敬
依此真實語 睒摩毒將滅
九二 睒摩依此真 生類為愛護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九三 吾與父之行 所有一切福
依彼一切善 睒摩毒將滅」

92 如此母親以七之偈言為誓願,睒摩橫臥之方向改變。彼之父親於是亦為誓言︰
「予子能生,予亦為子宣發誓言。」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九四 仆臥塵土所塗蓋 其子睒摩被捨棄
此父見子胸中痛 嘆子解毒宣誓言
九五 28「睒摩依此真 若前行正法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九六 睒摩依此真 若前行梵行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九七 ……若前真實語─
九八 ……扶養彼父母─
九九 ……族之長常敬─
一○○ ……生類為愛護─
本生經十一 三一
--------------------------------------------------------------------------
小部經典十六 三二
一○一 吾與母之行 所有一切福
依彼一切善 睒摩毒將滅」
彼為誓言後,摩訶薩變更方向,於反對之側向下橫臥。於是彼女神為彼作誓言。
佛為說明此事而言曰:
一○二 香醉山之上 女神消姿來
為憐睒摩故 宣說此誓言
一○三 香醉山之上 彼處吾久棲
他物將如何 況吾愛睒摩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1182
一○四 香醉山之中 諸林由香成
依此真實言 睒摩毒將滅
一○五 數多憐籠言 能語依序宣
睒摩忽起立 年少美姿顏
如此摩訶薩平安痊癒,兩親之眼目恢復原狀,太陽由東方昇起,依神之力,此

93 等四人出現於仙處之中!此一切皆為同時。兩親因自己之眼目復元,而睒摩又平
安痊癒,二人更是非常歡喜。於是睒摩向彼等說偈:
一○六 父母有幸福 吾得安穩起
爾等去悲嘆 樂聲以迎吾
而又歡迎王云:
一○七 大王!29 善來 尚未被歡待
君王爾到來 善知此間物
一○八 鎮頭迦與毘雅羅 未度迦、迦斯瑪黎
諸樹果小其數尟 請王食其最優者
一○九 由山洞窟水運來 此為清冷潔淨水
大王!若欲飲用水 可由此水爾受用
王見此稀有之事云:
一一○ 吾迷吾亦惑 吾惑諸方位 30
吾見爾之死 如何爾又生?
本生經十一 三三
--------------------------------------------------------------------------
小部經典十六 三四
睒摩自思:「此王思惟自己已死,今將教彼不死之事。」說示偈云:
一一一 大王!人雖有生命 人受劇烈苦痛時
意識動作若停止 此即思為生命死
一一二 大王!人雖有生命 人受劇烈苦痛時
呼吸若已至斷滅 此即思為生命死
「如是,世人所思惟之生及死,王應思判其意義。」睒摩說示法後,更唱次之二
偈:

94 一一三 若人對父母 如法扶養者
扶養兩親人 諸神使平癒
一一四 若人對父母 如法扶養者
此世被讚嘆 死後生天樂
王聞此思考:「實為稀有之事,扶養兩親者,罹患疾病而諸神前來平癒──彼睒
摩益顯光輝。」而合掌云:
一一五 而況吾更迷 吾惑諸方位
睒摩吾歸命 爾使吾歸依
於是摩訶薩向彼云:「大王!若思欲往諸神之國,又思欲浸潤數多諸神之幸福,
乃是十正法被實行之時。」為說實行十正法之偈:

一一六 大王!汝能如法行 31 剎帝利!汝父汝母
此世如能行正法 大王!將往天上行
一一七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男子女子
此世如能行正法 大王!將往天上行
一一八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友或諸臣……32
一一九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騎獸與兵……
一二○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村村市市……
一二一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中國邊地……
一二二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沙門婆羅門……
一二三 大王!汝能如法行 剎帝利!獸鳥之類……
一二四 大王!汝能如法行 正法行將有幸福……
本生經十一 三五
--------------------------------------------------------------------------
小部經典十六 三六
一二五 大王!汝能如法行 帝釋梵摩 34 有神國
能行正行往天上 大王!望正法勿怠

95 如此摩訶薩教以十之王法,更與忠告授與五戒。王受其教,頭著於地而禮拜後,
歸往波羅奈,而積累布施等之福,成為與諸人共赴天國者。菩薩亦又與兩親一同修
得神通與等至,共赴梵天之世界。
結分 佛說此法語後曰:「汝等比丘!扶養兩親之事,實為賢者所行來之慣
例」。於是說四諦之教──說四諦之教終了時,彼之比丘達預流果──佛為作本生之
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神之女是優缽羅色[蓮華色],帝釋是阿那律,父是迦葉,
母是跋陀迦比羅,而黃金之睒摩賢者即是我也。」
註 1 暹羅本中有 Suvannasama–j。CP.33 Suvannasama,Mtu.II PP,309–31 六度集徑五[四
三)(大正藏卷三、二四 b)菩薩睒子經(大正藏卷三、四三六 b)睒子經(同卷三、四
三八 b 異本四四○a;四四二 a)雜寶藏經一(同卷四、四四八 b)善見律六(同卷二四、
七一三 b)西域記二(同卷五一、八八一 b)等參照。此圖 Sanc1 為西門左柱(逸見、
Sanci 諸塔之古代彫刻第二十六圖 no.29 及 JamalGarhi(Faucher,Gandhara,Fig.
143)所描繪者。
2 acariya(阿闍梨)軌範師,為比丘之師指導經律之高僧。又為指授戒入團儀式三師之一
教授師 anusasa–acariya。及羯磨師 Kamma–cariya。一般稱 cariya 為師。
3 upajjhaya(塢波陀耶)受戒比丘之師。又為授戒入團儀式戒和尚(三師之一)之依與師
(法臘十年以上者)。
4 upasampada 比丘比丘尼之應守諸戒,在巴利律比丘為二二七戒,比丘尼三一一戒,在
四分律各為 二五○ 及三四八。又謂之受具,指達滿二十歲出家者入團為一人之比丘。
如此
受戒之新比丘就前述之 acariya 或 upajjhaya 五年間修學經律。
5 Matiposaka-autta.S.VII.2.9.matuposaka(S.VoL.I,P.181.)對此相當之漢譯雜四[八
八](大正藏卷二、二二 b)別雜、五[八八](大正藏卷二、四○四 a)。
6 salaka 以木片又或竹樹皮、棕櫚之葉及其他所作之票據,為一種之符卷。或為投票之
用,
或屬於僧團為比丘眾分配食物時之用。關於後者依符卷分配食物謂之籌食(Salaka–
batta)粥,或謂籌粥(Salaka–yagu)。漢譯「籌」字,音譯為合羅。
本生經十一 三七
--------------------------------------------------------------------------
小部經典十六 三八
7 底本為 ko,讀為 Kho。
8 pakkhika–bhatta 僧團於每十四日向比丘眾分配食物。此為五食之一。
9 dukula 類似黃麻之植物。其纖維能織美麗之布。
10 kosa 又譯為俱盧舍,聲音叫喚等意。為距離之單位。所謂大牛之吼聲又大鼓之音聲所

達之距離。普通五百弓(dhanu)為一拘盧舍,八拘盧舍為一由旬(yojana)。約為五華
里。
11 在此處為 Pari。
12 Kama–avacara–mette 為再生六欲天之慈悲行。
13 mahasatta 在此處於一般本生譚顯示釋尊前生為菩薩(Boadhisatta)之語,亦能用與之
同義摩訶薩之語。
14 Kinnar1(Kinnara 之女性)譯為人非人、歌神。為人頭鳥身之形的一種妖精,住於山間
之洞窟,善為歌舞。又亦有馬首人身之物。
15 為仙人之標幟。
16 底本之 bhesajjamtassa vatva ekam vogam datva 讀為 bhesajjam tassa datva ckam
yogam vatva。
17 依異本讀為 Sayanha。
18 piliyakkha (Piliyaksa)mahavastu 中有 kapila(加毘羅)之王 peliyaksa (毘利雅
迦)(II.P.212)漢譯迦夷王。
19 tittha 渡場,河之淺處,適於水浴之處。
20 anusumbhitva 直譯修飾、整備。
21 Paticamma Patibhinna 之省略(Kern)。
22 Paticamma Patibhinna–camma 之省略。註釋解為 nitthubhami(吐棄)「此為彼盡力維持
其心,不
受干擾,由口中吐血而言。」
23 底本之 avissaji 讀為 avassaji。
24 同偈出自 J.Y,P.323 及 J.VI.P.434。
25 girigabbha 依註釋為就 migasammata 河而言。
本生經十一 三九
--------------------------------------------------------------------------

小部經典十六 四○
26 assattha 又謂為畢波羅樹(Pipphala)。因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成道,又謂為菩提樹
(bodhirukha)。
27 底本之 Knnditam 讀為 gunbitam。
28 九五──一○○偈═八七──九二偈。
29 一○七──一○九偈═四六──四八偈。
30 底本之 medisa 讀為 me disa。
31 以下之十偈出自 J.V.P.123 更見於 J.IV.434。
32 一一六──一一八偈,就 mtu.I.P.281 參照。
33 Sa–indadeva 為帝釋(Sakka–devanam–inda)支配之天,即三十三天(Tavatimsa)。
34 Sa–brahmaka 大梵天(mahabrahma)所住之天國。

Kritik dan saran,hubungi : cs@sariput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