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iputta | Suttapitaka | 小菩提童子本生經 Sariputta

小菩提童子本生經

Cūḷa­bodhi­jātaka (Ja 443)

[菩薩═遊行者]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易怒者所作之談話。即彼比丘於此引
導解脫之教而出家,但不能制御怒氣。彼易怒而不沉著,他人稍有關乎自己所言之
事,彼即忿怒、責難、攻擊、反抗。佛聞其易怒之癖性,呼彼近前,問曰:「爾易怒
果真實耶?」彼答:「世尊!是為事實。」佛言:「比丘!汝應抑制忿怒,如斯惡行者,
實為此世彼世皆無可意,汝於無忿怒正覺者之教出家已,何故發怒耶?昔之學者從
外道 1 出家,尚不表現忿怒。」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在迦尸國某街住有一富裕之大資產家,
乃大富豪而無子之婆羅門。彼之梵妻祈願授得一子,爾時,菩薩由梵天世界下降,
出生於梵妻之母胎,而於命名式之當日,命名為菩提童子。彼達成年時,住得叉尸
第十篇 一五三
--------------------------------------------------------------------------
小部經典十一 一五四
羅,修習一切學藝終了歸來後,父母違背彼之希望,為其娶同族良家之女,彼女亦
由梵天世界降來,美麗非常如天仙美女。彼等於互相相反之希望下結婚,然彼等兩
人未曾有不淨之行,彼等亦不為情慾而互相凝視,即於夢中亦決不為交接之事,彼
等之戒行如此清淨。

23 其後父母死時,菩薩於彼等葬儀終了,呼其妻云:「吾妻!汝可取此八億財產,
為幸福之生活。」妻反問云:「然則貴君之身?」「財寶於予,實無必要。予入雪山地
方出家,以其處為自己之安穩場所。」「然貴君之出家生活,只有男人等輩,為適當
耶?」「不然,汝婦人亦可適當。」「如是,予亦不願以身受取此『吐痰之團子 2』,財
寶於予,亦無必要。予亦欲出家。」「如此甚善。」兩人同為大布施之行後,由城市出
發,於喜樂之地所造隱居之家而出家,取殘餘之果蓏以為生活,而居於其所,生活
十年,然彼等猶未達到禪定。彼等於其處為出家幸福之生活,經過十年後,為獲得
鹽與酸味之物,遊行於田舍,漸次到達波羅奈城,住於王之庭園中。
其後某日,王見園丁持葉包之施物而來,王云:「我欲於庭園遊戲,汝將庭園清
掃。」於是園丁準備掃庭園,王與多數家臣一同進入,此一剎那發現彼等二人坐於
園之一隅,為出家之幸福狀;王眺望非常愛嬌美麗之遊行尼,王之胸中騷起煩惱,
王思:「先問此遊行尼與此者二人有何關係。」於是接近菩薩問曰:「出家者!此遊行
尼與汝有如何關係?」菩薩答曰:「大王!並無何等關係,然在俗之時,彼曾為我妻。」
王聞其事自思:「此女與彼無何等關係,然只在俗時為彼之妻,如此,若予以權
勢攜此女而去,彼將如何?予速攜此女入宮。」於是近彼唱第一之偈:

24 一 彼眼實可愛 優笑談話女
人以力攜去 婆羅門!汝意將如何?
爾時,菩薩聞此語唱第二之偈:
二 於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
猶如烈雨塵 更應速拂去
菩薩為如此之獅子吼,然王雖聞此語,因盲目之愚昧,不能鎮靜自己之執著心,
彼命某一大臣:「將此遊行尼帶往王宮。」彼答:「謹遵王命。」彼女悲嘆云:「非法不
正,世之常情。」於是被大臣帶去。菩薩聞悲泣之聲,一度見女,即不再見。大臣遂
將彼女悲泣帶入王宮。
第十篇 一五五
--------------------------------------------------------------------------
小部經典十一 一五六
波羅奈王亦不能長久滯留庭園,急赴宮殿,召見遊行尼,對彼女以非常尊敬之
待遇。彼女述說世俗之名譽無益與出家之利益,王無論以如何之方法,亦不得彼女
之意,王將彼女送入一屋自思:「此遊行尼如此不欲名譽,而彼道士攜此美婦人前
來,竟不怒僅一眼回顧相見。出家人等實有甚多魔術,無論施何策略,對予均將無

25 益。如是予將往見彼坐為何事?」於是王不停留,即往庭園而去。
菩薩於彼處坐而縫衣,王與僅有少數從者相伴,靜無足音,近於其前。菩薩不
視王而仍縫衣,王思:「此道士怒而不與予談話。」繼而自語曰:「此邪惡之道士,最
初予不知生怒,若知其生怒,予將抑制此事。」王繼自思:「今彼頑固發怒,不與予
談話。」於是王唱第三之偈:
三 先時為豪語 如有大力者
至今為沉默 3 縫衣而獨坐
菩薩聞此語畢,自思:「此王以予忿怒,不與彼談話,予將對彼說明,忿怒之力,
對予不能支配之事實。」於是為說第四之偈:
四 於我彼生起 命之限彼生
猶如烈雨塵 我速與拂去
王聞此語後,自思:「此菩薩究竟述其有關忿怒之事耶?抑或有關其他學藝之事
耶?予應即刻向彼訊問。」於是唱第五之偈:
五 何者彼生起 彼生一生 4 何
猶如烈雨塵 汝所拂者何?

26 菩薩聞此已云:「大王!忿怒與種種之危險招大破滅,因此,若一度於予生起,
予將已生之忿怒現慈悲心加以鎮定。」於是菩薩說明於忿怒之危險而唱次之諸偈:
六 起而不見自他利 5 善見不起自他利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七 任誰起而皆歡喜 希為惡事成為敵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八 無論任誰復有起 障己善道已生起
於我起而不可生 忿怒無智之餌食
九 戰勝他人捨幸福 自己大利亦除去

第十篇 一五七
--------------------------------------------------------------------------
小部經典十一 一五八
忿怒暴虐破壞者 大王!忿怒於予不可生
一○ 摩擦乾之薪 赤火炎炎起
火由其所生 燃盡彼之薪
一一 如斯愚昧人 愚昧不了解
怒生由喧嘩 彼亦持燃怒
一二 其人擴展怒 火逢枯草木
如月逢暗夜 6 其人失名譽
一三 其人能鎮怒 如火無燃料
如月逢月夜 其人昇名譽

27 王聞菩薩之法語,甚為滿足,命一大臣攜遊行尼來後云:「尊師!無忿怒之道
士!汝等二人以出家為幸福,住此庭園,共度時光,予隨法為汝等作庇護與防禦。」
王向彼等乞恕敬禮而去,彼等二人亦共同止住於其處。其後遊行尼死,菩薩於彼女
死後,赴雪山體得神通力與解脫,然後修習梵住,達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竟,忿怒比丘安住於不還果
──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遊行尼是羅喉羅之母,遊行者即是我。」
註 1 「外道」底本為 bahira-asana,係 bahira-sasana 之誤。
2 「吐痰之團子」Chaddi-takhelapinda 意味出家者財寶為不必要。
3 「沉默」底本為 tunhi-kkhako,今改從腳註 tunhi-kkato 且為參酌偈領而為斯譯。
4 「一生」在原文因韻律關係用 aorist,文意上譯為未來。
5 「自他利」(attatha-parattha)為從偈頌之註釋插入者。
6 「暗夜」原語 kalapakkha,意為月不出之夜,指無月之十四日間,故暗夜之月乃月不現
之狀。

Kritik dan saran,hubungi : cs@sariput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