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iputta | Suttapitaka | 阿提闍那婆羅門本生經 Sariputta

阿提闍那婆羅門本生經

Aṭṭhi­senaka­jātaka (Ja 403)

[菩薩=婆羅門]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阿羅毘附近之阿伽羅婆廟時,就作草庵之規則所作之談

352 話。此故事於前之寶珠頸龍王本生譚[第二五三、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中,已
為說述。佛呼比丘等曰:「汝等比丘!在佛未出世以前,依外道出家之出家者,雖然
由王與以施物之選擇,但乞求非他人之所好,亦不與他人愉快之感,是故多不乞求。」
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於某街之婆羅門家,人人呼彼
名為阿提賽那童子。成年開始,彼於得叉尸羅學習一切技術後,知愛欲之苦痛,出
家入仙人之群,得神通力與定力。常住雪山地方,欲求鹽酢,出至人里,到著波羅
奈住於公園,翌日為乞食遊行至王庭;王對彼之行為態度,甚為滿足,呼彼近前,
坐於宮殿之壇座,給與美食,食已,王由彼聞感謝之言甚喜,得彼之同意,使摩訶
薩住於王庭之內,一日施行二三次之招待。
第一章 尺度品 一九五
--------------------------------------------------------------------------
小部經典十 一九六
某日,王滿足於法語,王云﹕「自王國以下,汝欲何物,請汝言之。」王使菩薩
選擇,菩薩不云:「請將此與我。」而其他之乞求者則云:「將此與我。」對自己所欲
之物,任意乞求,王心雖不願,但仍施與。某日國王自思:「他之乞求者或托缽僧,
向予乞求『請與我如是如是之物』,而阿提闍那自予與彼選擇之時以來,任何之物,
亦不乞求,彼實賢能而長於方便,予將問彼。」某日彼於早飯終了,往彼之所,坐於
一方,問他人乞求與彼之不乞求之緣由,唱第一之偈:
一 阿提闍那仙 乞者予不識
結群來乞求 如何汝不求?

353 菩薩聞此唱第二之偈:
二 乞求者不樂 不與者不樂
是故予不求 予不抱敵意
王聞此言唱次之三偈:
三 乞求生活者 非時乞施物
奪他人善行 失自己生計
四 乞求生活者 以時乞施物
他人為善行 自己得生存
五 見來乞求者 賢者決不怒
梵行者!予對汝愛慕 汝選一切物

354 如斯菩薩雖由王給與選擇,但決不乞求。菩薩於王述自己之希望時,向王說示
出家之道:「大王!乞求之事,為愛欲之享樂者與在家者所行之事,非出家者之所
為,出家者由出家之時以來,為與在家不同之清淨生活。」為說明出家之道唱第六之
偈:
六 智慧者不乞 信士能知之
故聖者默立 此即彼乞求

355 王聞菩薩之言曰「尊者!賢明之相從者自知與其友佳物,予亦如是如是與汝。」
於是唱第七之偈﹕
七 婆羅門!我與汝赤牛 1 千牝與一牡
聞汝相應法 何故不可與!
第一章 尺度品 一九七
--------------------------------------------------------------------------

小部經典十 一九八
聞如是語已菩薩曰:「大王!予為一貧窮之出家僧,牛對予為無用。」菩薩與以
拒絕。於是王守彼之教誡,為布施等之善行,出生為天界之身,菩薩亦為不退轉之
禪定者,得生於梵天界。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說明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竟,多人得預流果--而
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阿提闍那即是我。」
註 1 可與第三二三、梵與王本生譚之第四偈(漢譯南傳藏第三十四卷)參照。

Kritik dan saran,hubungi : cs@sariput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