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iputta | Suttapitaka | 稃本生經 Sariputta

稃本生經

Thusajātaka (Ja 338)

[菩薩=教師]
序分 此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闍世王子所作之談話。據傳,彼宿於
母胎,其母即拘薩羅王之王女,起欲飲頻婆娑羅王右膝之血之願望 1,而又希望無
論如何,必須滿足此願望。妃被侍女等問而對彼等言及此事,王亦耳聞此事,呼觀
人相者問曰:「妃起此願望,其結果為何?」人相觀者答曰:「宿於妃胎之胎兒,為滅
汝而奪取王位者。」王云:「若予之兒殺予取得王位,其有何惡事?」王以刀刺右膝,
以金器盛血,使妃飲之。

122 王妃自思:「若予腹中之兒殺父,予將如何處置?」彼女為墮胎兒,揉腹而汗出。
王知此呼妃而囑咐云:「吾妃!予等之兒殺予奪取王位,雖然予尚不老,但並非不死
之身。予望見予子之顏,自此以後,斷然不可為如此之事。」妃往王苑揉腹,王知之
後,禁妃以後入苑。妃月滿生兒,命名之日,因王子未生即為父之敵 2,故命名為
阿闍世。
彼於王子相應重視其成長,某日之事,佛由五百比丘引伴,入於王宮著坐。王
為佛與比丘眾等準備佳味之軟硬食物,禮佛聽法而坐。王由強固愛情之念,抱王子
置於膝上,對王子由愛著之心,只思於彼而不聽法。佛知王之游疑不決,佛言:「大
王!昔日諸王,不信自己之王子等,使之隱居,而下命令云:『待予死後,伴來即
王之位。』」佛應王之請求,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羅奈國梵與王治國時,菩薩於得叉尸羅之所,為四方有名之師
第四章 時鳥品 三一三
--------------------------------------------------------------------------
小部經典九 三一四
尊,對多數之王子及婆羅子等,授與學藝。波羅奈王之王子,年十六歲時,來至其
前,修習三吠陀及一切學藝,學成後,求師許可歸宅。師尊依觀人相術觀彼王子,
自思:「此王子為其子而有障,予將依通力為之攘解。」於是封以四偈,且告彼云:
「第一之偈,於汝登王位,汝之子十六歲時,於食事,請唱此偈;第二之偈為於行大
接見時唱之;第三之偈為昇宮殿時,立於最上之階唱之;第四之偈,入於住殿寢所

123 之時,立於廊下唱之。」彼云:「甚善。」謹遵師命,拜師而去。彼據於副王之位,父
死而昇王位。
其子年十六歲時,父王苑遊或為其他而外出時,見父王威儀堂堂,彼思害父而
奪取王位。於是彼語自己之侍者,彼等云:「大王 3 所思甚是,年歲老大,取得王權,
無何意義。用何手段,使王亡故,則即善能取得王位。」王子自思:「予使其吞毒而
殺之。」於是與王共進晚餐時,手持毒藥而坐。當飯盛於缽中,王唱第一之偈:
一 鼠善知稃 亦善知米
稃與稃去 彼唯食米
王子自思:「予計為其識破。」心懷恐懼,於盛飯缽中不能入毒,起座拜王而去。
彼以此事語自己侍者問曰:「今日先被看破,此後如何殺之?」其後彼等隱於苑中,
秘密商談,勸王子曰:「今有一策,予等一同整齊攜刀列隊,等待向王問候時,予等
立於大臣之間,乘王不備而刺殺之。」王子曰:「甚善。」同意於行大接見時,以身佩

124 刀前往,探尋何處有刺王機會之來。然於此瞬間,王唱第二之偈:
二 森林中談 村中秘語
如斯如斯 予已知之
王子自思:「父已知我為敵。」當場遁去,告語侍者。經七八日,彼等云:「王子!
汝父並未思汝為王之敵,此唯汝之想像,汝應完成大業。」
王子一日提刀立於殿階之頂房中,王立於階段之頂唱第三之偈:
三 父猿有牙 4 正生其子
子尚年幼 咬其睪丸
王子自思:「父王欲行捕我。」於是驚恐遁去,對侍者云:「父王威脅於我。」於
是經半月後,彼等云:「王子!若王知汝之事,於此期間,絕無寬恕之理,此只為想
像之語,汝應成大業。」
第四章 時鳥品 三一五
--------------------------------------------------------------------------
小部經典九 三一六

125 彼一日攜刀入於王宮之寢殿,彼思:「俟王之來,即與刺殺。」彼隱臥於座下。
王於晚餐終了後,侍者等退去,王云:「予將入寢。」入於寢殿立於廊下唱第四之偈:
四 盲目之山羊 潛入芥子沺
臥於其下者 予已知為誰
王子自思:「父已看破,父將殺我。」於是心懷恐懼,由座下爬出,將刀投於王
之足下,俯伏臥於足下云:「請王寬赦。」王云:「汝思自己所為之事,無人得知。」
王責難後,以鎖縛彼投入牢獄,置守衛者看守。
爾時王思菩薩之德。其後王死,王之遺骸處理之後,將王子由牢獄釋出,即王
之位。

126 結分 佛述此法語後向王曰:「大王!昔日之諸王,於可疑者疑之。」佛說明其
理由,王對佛之此語,仍不留意。於是佛為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爾時於得叉尸羅響
名四方之師尊即是我。」
註 1 與故事第三○九之註 1 參照。
2 「未生即為父之敵」(Ajtasattu=A-jata-sattu),佛典中通常譯為「未生怨」,即為「於尚
未生中即為父之怨敵」之意。此為此一王子後殺其父王。歷史(事實是使之餓死)因此巧
作其名為 Ajatasattu,此不過為傳說而已。實際在古吠陀之中即有此名,為「無敵」、「無
對等者」之意。
3 呼王子為「大王」(deva)之語,為王子之侍者等祝王子為王歟!
4 親猿對本腹之子,於尚在幼小之時,以自己之牙,咬其睪丸,擠出而不成為牡猿。同樣,
對王懷不相應之野心,則將出現與子猿同樣之命運。

Kritik dan saran,hubungi : cs@sariput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