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iputta | Suttapitaka | 鋤賢人本生經 Sariputta

鋤賢人本生經

Kuddālajātaka (Ja 70)

(菩薩═園丁子)
序分 此本譚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質多羅象舍利弗長老所作之談話。據傳,
彼為舍衛城之良家子,某日於耕作之歸途,接近精舍,得食一上座碗中脂多美味之
食。彼於心中自思:「我等日夜親自作耕種工作,尚不得如是之食物,我亦欲出家為
宜!」於是彼捨家,經一月半間之努力而不得悟,彼為煩惱所囚,還為俗人。然苦於

312 食事,又再為僧,學阿毘達摩(論)。如是彼六次離去精舍,又再返來。於第七次出
家時,通曉七部之論,讀誦甚多之比丘法,增長慧見,得阿羅漢位。於是彼之法友
比丘等向彼比丘嘲弄曰:「法友!今汝之心,何以不如以前之生煩惱耶?」彼云:「予
今後已不能再度在家之生活矣!」
如是彼得阿羅漢位,於法堂中,有如次之話:「諸位法友!長老質多羅象舍利
弗,雖有到達如是阿羅漢位之能力,然後六次停止出家,過在家生活,乃為大害!」
爾時,佛來問曰:「汝等有何語集於此處?」彼等答曰:「如是如是之語。」佛言:「汝
第七章 婦女品 六三
--------------------------------------------------------------------------
小部經典七 六四

等比丘!凡夫之心,浮泛難制,對於事物,立生執著,執著一起,不能立即放下。
如是制心乃為善事,一旦制心,則生起幸福與快樂。
輕佻心難制 1 隨處為遂欲
善能制御心 制心生悅樂。
昔之賢人執著一挺之鋤,不忍棄之,起貪慾之心,六次還為在家。及七次出家,
始得禪定,征服貪慾之心。此皆由於心之難制者也。」於是佛為說過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之都治國時,菩薩生長於園丁之家,其名為鋤賢
人。彼以鋤耕種土地,蔣植蔬菜、南瓜、瓢蕈、胡瓜等類,販賣以度貧困之生活。
彼實即一挺之鋤,並無其他任何財產。某日,彼自思惟:「持家無益,捨家出家!」

313 於是,某日,匿其鋤而為出家之身。然彼思及其鋤,不能抑制貪慾,遂為此鈍刃之
鋤,停止其出家之生活。如是二次、三次乃至六次,藏匿其鋤而出家,然仍尚為鋤
而還為在家。
於第七次,彼思惟:「予為此鈍刃之鋤,幾次還俗。今將投棄於大河而出家!」
於是彼往河岸,持鋤自思惟︰「若予得見此鋤落處,則又將起返來撈取此鋤之心。」
於是彼緊捆鋤柄,出以如象之大力,於頭上三次迴旋,瞑目而投入河中,三次高呼:
「予今勝矣!予今勝矣!」聲如獅吼。
時波羅奈王,於平定國境叛亂歸途,於河中洗髮,嚴凝一切盛裝,乘於象背而
來。爾時聞菩薩之叫聲,王云:「此男高呼『予今勝矣』,彼究竟征服何人?呼彼前
來!」將彼喚至近前,國王:「男子!予為征服者,今予於得勝歸來之途中。汝究竟
征服任何耶?」菩薩:「大王!貴君雖得千之勝利,抑或得十萬之勝利,如不能征服
煩惱,即不得為真正之勝利。予抑制我心之貪慾,征服予之煩惱!」如是彼凝視大河,
入「水遍處定」,得大自在力,坐於空中,向國王說法,唱次之偈:
征服之勝利 非為真勝利
勝利非征服 是為真勝利

314 國王聞此說法,離妄見,滅除煩惱,於是心傾慕出家生活,對王權之煩惱,亦
同樣滅除。國王問曰:「貴君往何處耶?」菩薩告曰:「予思雪山過出家生活。」國王
云:「如是予亦思出家!」與菩薩同離其處。軍人、婆羅門、家長、一切庶民及當場
諸人皆回國而去。
第七章 婦女品 六五
--------------------------------------------------------------------------
小部經典七 六六
婆羅奈之市民相互交談云:「我等之王,聞鋤賢人之說法,入於出家生活,與軍
隊一同離去。我等留於此處何為?」於是十二由旬波羅奈之住民,悉皆出家。市民之
行列,亦達十二由旬。
菩薩由此等群眾相伴,入於雪山。
爾時帝釋天王之座,發生溫暖之味,帝釋天王探索理由,知為鋤賢人為大出家

315 而來。帝釋思惟:「諸多群眾前來,須為建造住居。」告毘首羯磨曰:「此鋤賢人為大
出家,須造住居。汝往雪山地方,於平正之地域,為造長三十由旬廣十五由旬之隱
棲處。」彼承諾謂:「承知尊命,天王!」於是前往,如命建造。
此一故事,於此處為簡略之敘述,於護象本生譚(第五○九)中再為詳說。彼
此內容,完全相同。
毘首羯磨於隱棲所作草葺之小舍,放惡聲嚇退野獸、鳥及鬼類。於四方各留寬
幅一步之道,然後歸自己之住所。
鋤賢人由眾徒伴隨入雪山地方,到達帝釋天所贈之隱棲所。得毘首羯磨所作出
家之資具。彼先自出家,然後眾徒出家,分與小舍,放棄可比帝釋天界之一切主權。
十三由旬之隱棲處,皆為充滿。
鋤賢人完成其他遍處之淨業,住於梵位,教眾徒修行之要點。凡得定者,皆至
梵天界,奉仕此等者,亦達梵天界。
結分 佛言:「汝等比丘!心者,依煩惱之力而起執著,由此而難脫,生起貪欲
之法亦所難免。如是實使賢人等亦為無知。」佛述此法語,更說明四諦,說明四諦竟,
某者得預流果,某者得一來果,某者得不還果,某者得阿羅漢果。佛更連結本生之
今昔而為結語:「爾時之王是阿難,眾徒是佛弟子,鋤賢人即是我。」
註 1 法句經第三五偈。
第七章 婦女品 六七
--------------------------------------------------------------------------
小部經典七 六八

Kritik dan saran,hubungi : cs@sariputta.com